今天咱就唠唠这事儿是怎么扒拉出来的。这事儿得从我媳妇怀孕说起,真的,那会儿她吐得昏天暗地,我请假在家伺候,闲着也是闲着,手欠就翻开了本《新唐书》。
一、这破纸堆里有蹊跷
原本就想看看唐朝的奇闻轶事打发时间,翻到平代战公主那段,越瞅越不对劲儿。史书上写她是和亲路上怀的孕,对象还是个回鹘人。我就纳闷了,唐朝那会儿规矩多重,皇室的公主,出门和亲,前呼后拥一大帮宫女太监盯着,还有一大帮卫兵跟着,那能轻易跟人搞出“人命”来?这说不通!
我这人轴劲儿就上来了,跟媳妇说了声“你歇着,我查点东西”,转头就钻书房了。
- 第一步,先把新旧唐书、《资治通鉴》里但凡能扯上平代战公主的碎渣子都扒拉出来,一点一点对。真让我发现个大窟窿! 出发前还在长安城遛弯儿,肚子没影儿,走了不到俩月,快到边关的时候就怀上了?这时间线掐得太紧,太“刚好”,感觉就是特意补上去的。
- 第二步,去各大论文库翻,看看有没有研究这个公主的专家文章。好家伙,清一色基本都照搬史书那套,顶多分析下她有多“顾全大局”。我心想这帮搞历史的,就没人质疑一下? 净捡课本念。
- 第三步,我就盯上那些碑文了。花了几百块买了本特厚的《唐代墓志汇编》的电子版,搁电脑上一页一页搜,眼睛都看花了。终于,在一块姓李的节度使的墓志铭边上,发现了点不一样的东西! 上面提到了一个“监军”的官,特别标注这人是当时管公主和亲卫队的!这人是宫里的太监头子,权力大得很。
二、杀去老地方吃闭门羹
查到这监军名字,我兴奋得差点蹦起来,这绝对是个突破口!我寻思光靠纸上的玩意儿不够,得找根儿。这墓志铭的碑实物就在陕西一个老县城博物馆里躺着。
第二天请了个年假,买票就杀过去了。结果真叫一个憋屈! 到了那地方,工作人员一副“你谁”的表情。我说我就想看看这碑的原件,抄抄上面的字。人家直接摆手:“保护文物,原件不开放,拓片不外借。”好话说尽也没用。 我说那拍照?人家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:“不能拍!有规定!”
我当时心就凉了半截。 蹲博物馆门口的石墩子上抽闷烟,心想着完了,这趟白瞎了。旁边扫地的老大爷看我愁眉苦脸的,就问了几句。我顺嘴抱怨了一下。大爷嘿嘿一笑,声音压低了点:“小伙子,这事儿你找我们这儿的张老师问问呗,他就是管这片的退休员,家里可能有点旧东西。”
三、转折总在绝望时
大爷这话给我点了灯! 我赶紧按着他给的模糊地址打听。真让我在一个老家属院的顶楼找着了这张老师。说明来意,张老师倒挺和善,就是有点顾虑。聊着聊着,我媳妇电话打过来了,问我啥时候回,她吐得厉害。我挂了电话唉声叹气,张老师一听:“你媳妇怀孕了?不容易!” 结果,巧了!他女儿也是刚生完娃,可能是勾起了共鸣,他态度一下软了。
他起身进了里屋,翻腾了好一阵,拎出来个旧得掉渣的硬纸壳文件夹。里面真是宝贝! 有十几张泛黄的旧抄件,还有几张用铅笔画的碑文位置草图!他说那是八几年他们搞文物普查时候的原始记录,“后来碑挪进馆了,这些老东西就压箱底了”。
我在他家的旧饭桌前坐下,对着那张抄着“节度使李公墓志铭”的抄写纸,一个字一个字抠。就在几行的附记里,那些写在边角没刻进碑的小字里,我看到了震碎三观的东西! 那上面写了那个监军太监的名字和他后来在宫里犯了啥事被贬了,关键一句是:“初,平代公主驿路有娠,上震怒,乃命…(后面几个字被虫蛀了)…盖监者之蔽也。”
我靠!这意思太明白了! 公主是在路上怀了孕,皇帝(上)知道了气得不行(震怒),然后这事被隐瞒(蔽)的原因,就在这个监军身上!那个“监者”,不正是这个太监监军吗?!
四、拼图终于凑齐了
带着这些复印下来的宝贝抄件,我连夜坐火车赶回家。翻看当时的宫廷记录和相关人物传记,发现那段时间刚好在打大仗,前线的消息特别敏感。 而这个监军,回朝后不久就因为克扣军粮、谎报战功之类的事栽了。现在都串起来了!
真相水落石出:
平代战公主根本没跟什么回鹘人,她路上怀的孩子,十有八九是那个手握重权、无法无天的监军太监的!这老小子仗着自己给皇帝办事,一手遮天,路上把公主欺负了。为了不泄露消息影响士气(或者他单纯想保命),他向上汇报就说公主是和亲对象怀上的。皇室为了遮羞,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,把这屎盆子扣在一个没碰过公主的回鹘人头上!那个后来被贬官,就是皇帝知道了又没法明说,憋着一肚子火撒气!
这整个就是一场被权力掩盖的宫廷悲剧! 想想那公主也真是可怜。我把这发现写在笔记上那天,心里又解气又觉得沉甸甸的。史书光鲜亮丽字后面,藏了多少龌龊玩意儿。要不是我媳妇怀个孕,加上那个扫地大爷和张老师的女儿也怀过孕(这事儿串的…),这猫腻还不知要藏到猴年马月。
后来听说有家机构也对这个结论感兴趣,想跟我买资料,我直接回绝了。 这帮人,跟之前那博物馆一样,酸不拉几的,早干嘛去了?我可记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