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就跟大家伙儿聊聊我捣鼓“消炎助孕膏”那点事儿。这事儿,说起来也是机缘巧合,加上自己平时就爱瞎琢磨这些老祖宗留下的东西。
为啥琢磨这玩意儿
起因挺简单的,就是身边有亲戚朋友,为了要孩子的事儿没少折腾。医院也跑了,各种检查也做了,有时候医生就说有点啥啥炎症,影响了。吃药,又担心副作用,而且那西药,吃多了总觉得伤身子。我就想,咱们老中医不是讲究个“调理”嘛药食同源,温和滋补。膏方这东西,以前宫廷里不都常用嘛肯定是好东西。
再加上我自个儿,年轻时候不懂事,冬天爱漂亮穿得少,落下点老寒腿的毛病。后来也是自己琢磨着用些活血祛湿的中草药熬了点药油擦,你还别说,真管用!所以对这些玩意儿,我还是有点信心的。就琢磨着能不能整个“消炎助孕膏”,帮着调理调理,主要就是针对那些因为一些小炎症捣乱,不容易怀上的情况。
具体咋捣鼓的
说干就干。先是翻了不少中医的老书,啥《黄帝内经》,《本草纲目》,太深的我也看不懂,就挑些能明白的看。主要看哪些药材是消炎的,哪些是对女性好的,能暖宫活血的。然后又在网上扒拉了不少资料,看人家分享的经验,不过网上的东西,得自己辨别,不能全信。
第一步,选材。我选的都是些比较平和的药材,比如艾叶、当归、白芍、川芎这几样是活血化瘀、调经的;然后加了点蒲公英、败酱草,这俩是清热解毒消炎的;还放了点续断、桑寄生,说是能补肝肾,安胎的。这里头,有些药材的比例我还特地请教了一位懂点中医的老邻居,他给我指点了指点,省得我瞎搭配,弄巧成拙。
第二步,熬制。这可是个力气活,也是个细致活。先把药材都洗干净,然后放在砂锅里,加水没过药材,大火烧开,转小火慢慢熬。这一熬就是好几个小时,得时不时看着,别糊锅了。第一次熬出来的药汁,倒出来,药渣再加水,继续熬第二次,有的讲究的还熬第三次。我一般就熬两次,觉得药效也差不多了。
第三步,浓缩。把两次熬出来的药汁合在一起,再用小火慢慢收膏。这个过程更得有耐心,要不停地搅拌,防止糊底。一直熬到药汁变得黏稠,像蜂蜜那样,用勺子舀起来能挂旗,那就差不多了。我记得第一次弄,火候没掌握有点点焦味儿,后来就有经验了。
第四步,加料成膏。传统膏方有加蜂蜜、冰糖或者阿胶的,我这个是外用的,主要是想让它好吸收,也容易保存。我就加了点蜂蜡和芝麻油。先把芝麻油稍微加热,然后把蜂蜡放进去融化,再把熬好的浓稠药汁倒进去,快速搅拌均匀。这个步骤得快,不然容易凝固不均匀。搅拌好了,趁热倒进事先准备好的干净小瓷瓶里,等它慢慢冷却凝固,就成了。
用着感觉和一些想法
这膏做出来,闻着一股淡淡的药香味儿,不难闻。给亲戚试用,主要是外敷在小肚子上,就是关元穴、气海穴那一片。用之前先用热毛巾敷一下,让毛孔打开,然后再涂上药膏,轻轻按摩一会儿,促进吸收。她们反馈说,用完之后感觉小肚子暖暖的,挺舒服。至于助孕效果嘛这个东西它不是神药,不可能说用上就立马怀上。我觉得它主要还是起到一个辅助调理的作用,把身体的一些小毛病,比如炎症,宫寒,改善一下,给宝宝的到来创造一个好环境。
而且我也跟她们说了,这玩意儿只是辅助,平时生活习惯也得注意,别熬夜,少吃生冷辛辣的,心情放轻松,该去医院监测排卵啥的还得去。毕竟怀孕是个复杂的事儿,天时地利人和都得占点儿。
整个过程下来,虽然挺费工夫,但捣鼓这些东西,本身也是一种乐趣。看着一堆草药在自己手里变成有用的膏剂,那种成就感还是挺足的。我这也就是自己瞎琢磨,真要有大问题,还得听医生的。不过通过这回实践,我对中医药的博大精深又多了几分敬畏。很多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,真是宝贝!
这就是我捣鼓“消炎助孕膏”的一点经历,分享给大家,就是图一乐,也算是个生活记录。大家有啥想法,也欢迎交流!